导语
同心互惠起航于2002年成立的工友之家,工友之家成立的初衷是为工友提供文艺活动、权益维护等服务,从精神到生活方面给予工友关怀。在创办者的不懈努力下,工友之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片丰饶之地。同心实验学校、同心互惠商店、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打工春晚”、文学小组等,都是它孕育出的果实。
同心互惠成立于2006年,通过旧衣捐助和低价售卖,同心互惠既为工友减轻生活成本,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取得一定盈利,用来支持流动儿童教育、妇女就业等公益事业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同心互惠成为北京最大衣物回收的社会企业,它的成功也为公益机构向社会企业的转型提供借鉴。
社会目标:通过社会闲置物资限价销售、回收再利用的方式,降低城市工友的生活成本,支持困境儿童教育,提供工友就业,促进社区参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它位于北京的五环和六环之间。和北京通常留予人的繁华的印象相比,它显得有些破旧拥挤,低矮的房屋依偎在一起,牌坊、吆喝都沾满市井的气息。这里是北漂务工人员的聚居地,对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来说,这里是他们外出闯荡的栖息地,是他们迷途时的精神归所。同心互惠就处在这个巷落的深处。
正如被包裹的环境所显示的,同心互惠的服务对象是工人群体。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促使一部分人背离世代耕种的土地,来到城市发展。高楼叠起的城市、轰鸣不休的工厂有各种机会等待他们发掘,但同时也制造出疏离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外来者的身份。但一些人在背负生活加给他们的操劳之余,也努力摘寻闪烁着理想光泽的星辰,不仅用精神食粮慰藉自己,同时也希冀能为社会中的其他人带去温暖。同心互惠的故事即由此开启。1995年,王德志只身一人从内蒙古来到北京,只为带着他的作品登上春晚舞台,但没想到却被拒之门外。但在梦想的砥砺下,王德志并未就此退缩,而是在北京扎下根来。为谋生计,王德志做过许多零碎的活,贴小广告、送水等等。尽管惹上一身疲惫,但他对文艺之梦的渴盼并未熄灭分毫。2002年,王德志同现在的好友孙恒、许多结识,三人因为对文艺的梦想一拍即合,很快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对于像他们这样的北漂打工者,缺乏归属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一年难得回家,家乡的轮廓在他们心中淡去,而在北京,他们又只能寄寓一隅,在夹缝中生活。他们不禁产生一个念头,能不能用自己的文艺特长,为在异乡漂泊的工友带去关怀?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他们创办了“农友之家打工青年文艺演出队”(后更名为“新工人艺术团”),向在北京的打工者免费提供演出,为他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一抹亮色。这一行动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关注,聚光灯头一回打在这几个怀揣文艺梦想的青年身上。看到工友们舒展的笑颜,王德志他们甚至觉得这比单纯实现自己的文艺梦想更有意义。2002年5月1日,王德志等人又创办工友之家,致力于为在北京打工的工友们提供生活、就业和法律上的援助。2005年7月,工友之家搬到位于朝阳区金盏乡的皮村,自此,他们的命运就和皮村这个地名紧紧地装订在一起。
2005年8月21日,同心实验学校成立,面向的群体主要是流动儿童。和其他的打工子弟学校相比,同心实验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的课业问题,同时还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包括开设舞蹈、音乐、摄影、绘画、戏剧等艺术类课程;举办面向全国流动儿童的“新公民儿童文化艺术节”“流动的心——同心杯”打工子弟学校作文大赛等。在有限的条件中破土而出的素质教育,为流动儿童的童年绘出一道彩虹。此外,同心实验学校还承担一部分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能,不仅为社区里的工友提供各种文化教育培训,还会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为家长指点迷津。2006年,同心互惠公益商店正式面世,这家商店通过接受衣物捐助,将它们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工友,既节省经济成本,也照顾到他们的尊严。同心互惠快速成为一方旗帜,受到多方的关注,他们也将二手衣物回收坚持下来,一直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2007年时,又一个创意盘桓在孙恒和王德志的脑海——办一个打工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汇聚从全国各地工友手中的征集的物品,虽然陈列简朴,但它们不仅揭开劳动者生活的一角,也浓缩着历史的影像。由于这层价值,这一博物馆在2010年时还远赴西班牙参加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波托西规律”主题展,并受到外国媒体、劳工团体的关注。2012年1月8日,工友之家在皮村举办第一届“打工春晚”,平时日夜奔劳的打工者成为这场春晚的中心,演出者和观众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演出内容也和打工的生活紧密关联。著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应邀主持这场春晚。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出名的演员,没有精湛的技巧,打工者们唱着他们的歌曲,表演着他们的生活。这专属于打工者的春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被这些劳动者淳朴的自我表达的愿望打动,这比精心的雕饰更加动人。
工友之家在2014年的时候成立文学小组,由高校老师、作家等来这里教授文学课。王德志说,人多的时候,屋里挤满了人。2017年时,一篇《我是范雨素》在网上走红,许多人第一次听说在皮村这样一个地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平时奉献劳动,手中沾满灰尘,闲来时就拧住思绪,将它们付诸笔尖。其他的兴趣小组一般都是两个月到半年为一个周期就结课了,只有这期的文学小组一直没有结课,坚持留到现在。很多人把这看作是一个信仰,即使风雨为阻,也坚持来听课,和同样是文学爱好者工友们交流。音乐、戏剧、文学、学校、博物馆……他们创意不时从生活的缝隙里冒出来,并经由他们的双手落地生根。可以看到,这里已然形成由工人群体自发组织的社群,他们围绕自身生活组织活动,用文艺浇灌心灵的原野。由于所作所为真实地回应工人群体的需求,更是在精神层面上将他们改换一新,以“天下打工是一家”为标语的工友之家,成为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一)创立缘由
最开始,工友之家进行的演出都纯属公益性质,主要受到基金会的赞助,一种忧虑时常盘踞在他们心头,如果有一天,基金会不再支持他们,这项事业是不是就只能到此为止呢?因此,他们开始琢磨如何能才摆脱纯公益的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当时,“三农”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许多大学成立三农社团。他们和主要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老师、李昌平老师团队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些学生社团会给他们捐赠衣物,让他们带到工地发放。由于是以捐赠的形式派出,大家都一哄而上,疯抢一通,发放的效果并不好。有的工友抢去不合适的衣服,没办法穿;有的工友把这看作是一种施舍,自尊心不允许他们接受。后来,王德志他们了解到英国有慈善商店,比如乐施会创办的乐施商店,主要利用义卖的盈余来做慈善。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可学习的模式,为何不能也成立一个平台,将这些受捐的衣物廉价卖出去,这样既能处理堆积如山的衣物,有效地匹配需求,也能破除工友心中的芥蒂,让工友们不把这看作是有违尊严的事,同时还能带来一部分营利,即使有一天基金会不支持,他们也能把事情做下去。就这样,他们注册“同心互惠科贸有限公司”。2006年3月,第一家同心互惠商店正式在皮村揭牌,一下汇聚街坊邻里的目光。在这里,所有的受捐衣物在经过相应的清洁处理后,被挂在商店的衣架上展示,标价也相当低廉,一件衣服只需要五元十元。起初,称道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工友对衣物来源的怀疑。对此,王德志等人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并邀请他们参与体验募捐过程,迎刃解决工友们疑惑的地方,让他们能够安心购物。同心互惠公益商店的声誉就通过工友们的好评得以广泛传播,取得的盈利也基本能够覆盖场地、人工的成本。
从融资渠道看,同心互惠在灵山基金会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都有下设的二级基金会,用来进行公开募捐。同时,公益创投的兴起也为社会企业融资带来新的选择,公益创投将公益性置于经济回报之上,和社会企业社会和商业结合的双重价值理念高度契合。2017年,同心互惠和亿方公益基金会一举达成合作,由亿方基金会投资几百万入股,重新整合股权结构,引入职业经理人,支持同心互惠的发展。经过几年的积累,同心互惠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到2010年前后,一共形成15个的店面。同心互惠在旧衣物回收领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商业模式也在不断锤炼下向精细化发展。在衣物来源上,同心互惠已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包括企业和在校大学生团体。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是其商业框架中重要的一单元,许多企业借助公益的名声,也在播撒影响力,提升软实力。他们将受捐的衣物交由同心互惠,由他们进行后续捐赠和义卖。而在校大学生是相当有活力的群体,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于这样以公益为底色的经营活动更能产生价值上的共鸣。因此,通过与大学的社团建立合作,同心互惠的衣物募捐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相当大的号召力。除此之外,同心互惠还在城市的许多地方设立衣物捐赠箱,通过这些红色装束的衣物捐赠箱,人们能将旧衣物传输到需要它们的地方。为更大程度地获取可利用的资源,同心互惠还推出线上小程序“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在小程序上下单,还会有快递员提供免费上门收衣的服务,减少做公益的路途成本,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公益的行列当中。在接收到衣物之后,同心互惠要将衣物分拣、清洗、消毒。由于二手衣服是要贴身穿戴的,如果携带细菌,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同心互惠一开始就注重旧衣物的健康安全问题,要求不破损、不染色、不霉变、毛线织品不严重起球。在处理二手衣物时,同心互惠会雇用专业人员分拣和清洁处理,最大可能地保障不出现威胁健康的情形。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这批清理一新的衣物有四个去向:一是捐赠、转增,将经过挑选的旧衣物捐助给有需要的困难工友或打工子弟。二是限价销售,将受捐的衣物向需要的群体廉价出售,减轻他们的生活成本,同时也能向工友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改善生活。三是改造新生,将旧衣物提供给同心女工合作社为照顾孩子不便外出工作的女工妈妈,让她们改造成环保袋等物品,支持社区女性的发展,也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四是环保再生,以上途径都无法改造的物资将由环保公司回收处理,收益主要用于以下方面:①支持新工人子女教育文化事业,如救助困难及失学儿童、设立奖学金、开展流动儿童活动中心等;②支持新工人教育文化事业,如在工人社区开办夜校、法律维权等方面的培训讲座;③设立“同心互惠小额基金”,支持大学生社团开展工友服务志愿活动等。和同心互惠一样做旧衣物回收的也有一些,包括商业企业和公益机构,但他们都有自身的不足。商业企业将旧衣捐赠当作一种公益宣传的手段,借此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由于手里集中较多的资源,他们的推介力度也更大。比如,有的商业企业会花大价钱,雇佣知名人物做宣传,在公众脑海里留下力行慈善的印象,但实际上,他们真实做的可能微乎其微。有的商业企业干脆是只有宣传,下游的事不去做,回收来的衣物就直接当作轻资产转交给出口商,由出口商再将衣物运到非洲等地去售卖。这也是同心互惠有别于他们的地方,同心互惠有一套完整的旧衣回收和处置的链条,它是基于公益的目的来运作的,旧衣物在其中充当的是重资产。同样,此前也有很多公益机构涉足旧衣物回收领域,但它们大部分都没有存活下来。为什么呢?王德志解释说,很多公益组织在没做公益商店之前,都以为这很容易做,衣服是免费来的,卖一块就挣一块,干之后才知道不是这样,(他们)赔钱了,后来就不做了。实际上,这是成体系的,门面要租,库房要租,雇人要开工资、上社保的,这都是成本。还有你收的衣服,不是都能卖出去的,比如,我们收来的小女生的衣服多,这边都是大老爷们,还有结过婚的妇女,他们根本穿不上。东西积压着卖不出去,也就挣不到什么钱。还有运输成本,北京这么大,有时候租车就得两三百。刚开始同心互惠也相当艰难,也是努力找项目支持,但这么多年过去,各种渠道也打通了,相对比较成熟,积压的东西都能处理掉,这才能在经历三年疫情后还能存活下来,成为北京唯一一家做旧衣物回收做到这么大规模的社会企业。而对于现有的一些做衣物回收的公益机构,同心互惠和它们也有业务上的合作,主要通过资源共享提高效率。比如,众爱慈善商店就会将处理不掉的衣物以转赠形式给予他们。
(一)契合打工者关怀和绿色环保的双重主题
同心互惠最开始做二手衣物回收是想向打工者表达关怀,工人群体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为城市构筑一道道风景线,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由于经济上的不富裕,他们居住的地方是边缘化的,同样,社会身份和心理上,他们也处于边缘的位置,只能通过抱团消抵一部分的孤寂感。同心互惠通过衣物捐助的方式一方面帮他们减轻生活上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他们的真实关怀。它将工人群体推向大众的视野,让社会不仅看到他们实际的生活状态,同时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在此之外,同心互惠关于回收利用旧衣物的倡导还和绿色环保的时代议题紧密相连。我国是全球第一纺织大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50%以上,而资料显示,全球80%的纺织品是化学纤维产品,化学纤维不可自然降解,因此,回收废旧纺织品对于减少化学物质侵蚀土壤,保护环境、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同心互惠对旧衣物进行回收也是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节能环保,通过捐助的方式让不必要的衣物再发挥价值,也和当下流行的“断舍离”的生活态度相吻合,能在一些人的心中稳住脚跟。早在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崭露头角前,王德志等人就因为打工青年艺术团的巡演被媒体关注,成为一些新闻报道的主题。在此之后,打工人春晚、文学小组等活动都激荡起一时的话题,这也为同心互惠聚焦来更多的关注。相比于其他的旧衣物回收的公益机构,同心互惠的发起人也是在异乡漂泊的打工者,他们对于工友的需求有更准确的把握,从他们在关怀工人群体、流动儿童教育等方面上所做的努力里,能真切地体会到他们自身倾注的感情,这也是他们构建社会信任的基石。即使刮来不理解的声音,他们也会尽最大可能,将自己所做的努力传递给工友。同心互惠不仅仅是提供经济帮助,更是从精神上撼动工友的心灵,让他们在夜以继日的忙碌之间发现一片繁育的生活之美,许多工友和社会人士受到这种文化的熏染,也愿意奉上自己一份力,促使同心互惠这棵大树更加繁茂。和其他社会企业不同,同心互惠的业务相对比较单一,从成立之初,它的定位就是做旧衣物回收,这么多年过去,虽然它的模式不断完善,包括从源头上不断开拓旧衣物来源,由纯捐赠发展成捐赠转赠、限价销售、改造新生、环保再生多线并举,打造线上旧衣回收平台等,但是它的主要业务始终没变,仍是锚定在旧衣物回收领域。其他的,如二手书籍回收等,所占比例非常有限。这也是同心互惠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多样化的经营虽然能分散风险,创造多渠道的收益,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分散企业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社会企业而言,要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找到立足点是不容易的。而同心互惠选择另一条途径,专注二手衣物,将此一项做到极致,利用自己专业化的优势在市场上寻找到一片生存土壤。王德志直率地指出,能将一件事做好了就行了,要是做不好的话,做100件事也没用。把一件事做好、做透才是关键。同心互惠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专家学者的相助,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温铁军老师,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他指导下成立的“小毛驴”是中国第一家CSA(社区支持农业)农场,是乡村生态文明的社会企业尝试。不仅如此,对于具体而微的打工者命运,温铁军老师也异常关心。从工友之家成立时,温铁军老师就和他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即使到现在,温铁军老师也时常会来他们这里参观,关注他们的近况。还有李昌平老师、于建嵘老师,也都给予过他们许多帮助。从专业视角提出的意见,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描清路径。
(一)社会企业称号难以落地成实际的政策优惠
尽管同心互惠得到相当多的荣誉证书,包括2018年取得的中国慈展会社企认证的金牌社企、2018年北京社企评定的三星社会企业、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回天地区品牌社会企业等,但是这些关于社会企业荣誉称号并未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这也是当前社会企业的尴尬处境,它们还只是小范围内会提到的概念,在宏观层面的认可度不够,得到政府资源支持不多。王德志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多的实际支持。虽然同心互惠已经打响一定的声誉,但不理解的声音并未完全消失,这也对他们进一步发展产生阻力。比如,在和一些企业进行交涉时,对方会规定衣物必须是被用于捐赠,因为在他们看来,以售卖的方式处置衣物并不能被划归到公益行动当中,公益是不掺杂任何营利目的的。这样观念上的差异,在经由解释还不能弥合时,就会导致合作的失败。同样,有的人在捐衣物的时候,由于距离太远、不能上门取物,就态度蛮横、语出不善,扬言要捐给别人。此外,一些工友也有不满,虽然是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但也会有人把这看作商业行为,而不是公益,总希望能以更低或为零的价格取得。对于这些问题,王德志说,他们有各种宣传,也会邀请人们过来参与组织的活动,从而增进社会对同心互惠的了解。在面向未来布景时,王德志希望他们创办的社会企业能为新工人群体支起一片更大的浓荫。从长久的发展看来,同心互惠主营的衣物回收仍会成为他们工作的重点,但在此之外,他们也会尝试拓展新的收入板块,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比如,利用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特长,通过创作乐曲和进行演出,赚取一部分收益;在为流动儿童组织夏令营的同时,也对市民开办收费夏令营,带领都市儿童走进自然,探索乡村之美。他们的创想支撑着他们将社会企业更坚实地写在这片大地上。
有文艺理想的人往往相当单纯,他们的世界褪去功利的外衣,有的是一片能够没有纷扰的世外桃源。同心互惠最初的创办者就是这样一群人,在这个被物质欲望侵蚀的现实世界中,他们虽然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仍然坚持用理想装点生活的本色。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这份赤忱散播给周围人,如同蜡炬,虽不足以照彻黑夜,但也足以让身边填满温暖。对于同心互惠的众人而言,过去并非坦途,未来也注定会埋伏着考验,但只要手中握有理想,足迹便会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文章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杨可
来源:《北京市社会企业案例集》
转载请联系xiaxuan@ssicn.org
参考资料:
【1】友成基金会. 同心互惠:“新工人”参与“新公益”,“旧衣服”发挥“新价值”.[EB/OL](2019-11-06)[2023-5-26]. https://www.sohu.com/a/351976840_415781.【2】《人民日报》海外版. 旧衣服也能成宝贝.[EB/OL](2022-5-30)[2023-5-26]. https://news.cctv.com/2022/05/30/ARTIGuucke1cJ2QoA1Cm0C3H220530.shtml.【3】韩冬. 志愿者陈述:为什么要保卫北京皮村的工友之家.[EB/OL](2022-5-30)[2023-5-26].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84936.【4】毛基业, 赵萌, 王建英等. 社会企业家精神(第二辑):社会使命稳健性的概念与实践[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企
业
信
息
企业名称:北京同心互惠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网站:www.tongxinhuhui.org服务热线:01084332170、15313008571、4006590098新浪微博: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微信公众号:同心互惠同心互惠邮箱:txhh@tongxinhuhui.org